安防人上中安网!

关注我们  

安防网 >> 一卡通 >> 行业新闻

美国金融IC卡发展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2011-12-26 15:26:17 来源:《中国信用卡》杂志 责任编辑: cps911 收藏本文
在全球多个发达国家大力推进EMV迁移的背景下,作为信用卡的发源地和全世界银行卡产业最为发达的美国,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EMV迁移推进缓慢,一直未制定明确、统一的迁移计划,美国国内的银行卡依然以磁条卡为主,主要的金融机构也一直未发行EMV标准的金融IC卡,导致美国在该领域的发展落后于欧洲等地区。

  2011年初,美国国内第二大信用社——北卡罗来纳州职员信用社(North Carolina’sState Employees CreditUnion)宣布要在2011年内将其100万张借记卡全部进行EMV迁移。


  2011年4月,美国富国银行(Wells Fargo)选择了15000名客户发行Visa金融IC信用卡,同月,美国国内最大的发卡银行之一摩根大通银行也宣布在6月针对其高端客户——Palladium信用卡客户发行其第一张Visa金融IC信用卡,两家银行发行的金融IC卡上还保留了磁条以备持卡人在美国国内使用,同时,摩根大通银行计划在年内对其所发行的其他信用卡产品进行“EMV迁移”。


  2011年6月,硅谷银行(Silicon Valley Bank)也针对美国出境游客推出一张EMV标准的金融IC卡,目标客户主要为经常出境的较高端商旅客户。同月,美国国内第5大商业银行合众银行(USBank)也宣布将推出一张EMV标准的Visa金融IC卡,该卡同时带有非接触支付功能和磁条,供持卡人在美国境内外使用。该银行计划向其2万多名商旅客户发卡。


  此外,据美国媒体报道,截至2010年末,美国国内银行卡受理终端超过1300万台,其中,只有60万台左右可以受理IC卡。2011年5月,美国最大的超市零售商沃尔玛(Walmart)公开了其EMV迁移成果,该公司分布在美国国内的所有门店的银行卡受理终端都已经可以受理金融IC卡。


  二、美国EMV迁移进展缓慢原因分析


  1.政策原因


  自EMVco开始在全球推行EMV迁移以来,它为各国制定了完成EMV迁移的时间表,但惟独对美国没有提出明确的期限要求。而且,比起其他国家,美国的金融支付体系更加庞大与复杂,有着大大小小非常多的支付网络与金融机构,各个网络与机构之间又相对独立与零散,以至于联邦政府一直很难统一对其调控,也一直未能制定统一的EMV迁移计划。可见,缺乏有效行政力量的“鞭策”是美国EMV迁移进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2.电信成本低,网络通信发达


  金融IC卡之所以能在欧洲较早发展起来,主要因为上世纪80年代欧洲的电信与网络通信成本非常高,为了节省通信成本,欧洲各国的商户与金融机构普遍采取脱机交易(即交易在日终批量上传受理或收单机构进行验证与授权),由于脱机交易欺诈风险较大,因此欧洲走上了大力发展卡片自身安全性更高的金融IC卡的道路。而在美国,由于通信费用较低,联机授权比例占总交易量98.5%,每笔磁条卡交易在授权时会实时传送至后台主机系统与交易监控预警系统进行分析,做到对欺诈的即时有效防范。此外,美国发达的通信技术也便于磁条卡运营机构对整个运营网络进行安全技术升级。由于上述原因,在过去数年里,美国的发卡机构、收单机构和商户都没有太大意愿去改变交易授权模式。


  3.庞大的支付体系与较高的改造成本


  美国的支付体系非常庞大且复杂,目前,美国国内银行卡(包括信用卡和借记卡)发卡量超过10亿张,有超过40万台ATM和超过1000万台POS,此外,美国的数千家银行使用着不同的支付网络和第三方交易处理机构,如果要全部进行“EMV迁移”,据中国银联有关研究估算,整体耗资将十分巨大——总改造成本将超过160亿美元,这对于金融机构、商户以及第三方交易处理机构来说都是不小的投入。


  在上述总成本中,发卡机构占据了65%以上,在美国,一张磁条卡的单卡制卡成本仅为50美分,而一张IC卡的单卡制卡成本为2~10美元。此外,发卡机构还要对系统后台、参数和运营网络进行改造,并对用户进行宣导与教育。而商户和收单行则将承担受理终端与收单网络的整体改造成本。此外,美国本土的转接与清算网络,如STAR,NYCE,Pulse与Interlinknetworks等也必须按照EMV标准改造其系统与网络。由此可见,EMV迁移的巨大成本是美国金融机构对其“望而却步”的重要原因之一。


  4.银行卡交易欺诈率一直控制在较低水平


  已经发展了近60年的美国信用卡产业,拥有发达的联机交易通信网络与后台交易监控及预警系统,其信用体系和信用卡犯罪相关法律制度也较健全,这使得美国信用卡犯罪难度较大、成本很高,由于这些原因,美国的信用卡交易欺诈率较低(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0.15%下降至目前的0.06%左右),每年发生欺诈交易的损失金额大约在17~20亿美元,显然这与巨大的EMV迁移成本不成正比。在过去的几年中,被控制在较低水平的欺诈率无法令美国的金融机构对IC卡防范风险的能力提起兴趣。


  5.多元化的支付工具与技术革新


  近年来,美国的金融IC卡虽然发展缓慢,但是手机支付、非接触式支付等新兴支付工具发展迅速,各家银行之间竞争激烈。2005年以后,美国的磁条卡变得更易于使用,此时发卡机构开始大力推广小额购物免签名业务,大大缩小了磁条卡与金融IC卡交易速度之间的差距。此外,iPhone、iPad、iPod Touch 与Androidphone 等移动通信工具也逐渐被改造成支付工具进行远程支付。由于美国的银行这些年在拓展与推广新兴支付工具方面投入颇大,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金融IC卡的发展。


  三、美国金融机构进行EMV迁移的动因


  1.“境外刷卡难”带来客户需求


  随着欧洲等地区陆续完成了EMV迁移,美国游客在境外刷卡成了难题,手持磁条卡的美国游客到了欧洲,在一些大型商户的POS和多数ATM终端上交易并没有太大问题,因为虽然欧洲的POS和ATM终端都已经完成了EMV迁移,但暂时还保留着受理磁条卡的功能。不过,一些无人或自助的受理终端,如火车站无人售票点、自助停车场和加油站等,则无法再受理磁条卡。另外,欧洲一些中小型商户,虽然其POS保留了受理磁条卡的功能,但出于对磁条卡安全性的不认可,可能会拒绝受理磁条卡。


  据调查,2007~2011年,赴欧洲旅游的美国游客中大约有50%的人遇到过各式各样的用卡问题,随着美国的近邻加拿大和墨西哥相继完成EMV迁移,可以预料,如美国再不进行EMV迁移,则美国游客“境外刷卡难”的问题会愈发严重。“境外刷卡难”问题引起了美国持卡人的普遍不满,为了防止客户满意度的下降和潜在的客户流失,近期美国的一些银行开始针对常常出境的客户群发行EMV标准的金融IC卡,这些银行包括前文提及的联合国联邦信用社、通济隆、北卡罗来纳职员信用社、富国银行、摩根大通银行和硅谷银行等。

【想第一时间了解安防行业的重磅新闻吗?请立即关注中安网官方微信(微信号:cpscomcn)——安防行业第一人气微信,万千精彩,千万不要错过!!!

中安网官方微信

提示:试试"← →"实现快速翻页

网友评论

共有0条评论  点击查看全部>>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无关。

24小时阅读排行

本周阅读排行

订阅邮件
安防速递

每天三个要闻,知晓行业关键

E 周 刊

一周事,一朝知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