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基于3G的RFID身份识别系统安全研究

2014-12-08 09:29:53 来源:互联网 责任编辑: huangliyun 收藏本文
摘要:站在3G移动支付的角度上,研究了3G移动支付中的信息安全需求,最后设计了一个基于3G的RFID身份识别安全解决方案。

  二 3G支付中身份识别安全需求分析以及解决方案

  2.1 3G支付身份识别安全需求分析

  移动支付的巨大市场前景为各方所看好。随着银行、移动运营商、第三方在线支付服务商展开激烈竞争,移动支付开发出了各种各样的应用,但是由于支付中的信息安全问题一直没有大规模的使用。

  从目前来看,移动支付主要有三大因素对安全问题造成威胁:

  第一,传输过程的加密问题;

  第二,身份识别的缺乏;

  第三,信用体系的缺失。

  以上三大因素中,客户的身份识别又是整个移动支付的基石。无法对客户信息进行正确和精确的识别,那么支付过程中的资费标准、资金流向以及资金管理都无法实现。对于使用RFID技术进行身份识别的3G移动支付,标签的复制和伪造则会给使用者带来最直接损失;标签信息被非法读取、跟踪,会泄露使用者的行踪和隐私;标签信息被窃听和篡改,会给使用者和管理者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如果无法有效地解决以上的问题,那么整个支付安全的基础将无从谈起。一般来说,基于3G的RFID身份识别系统应该解决可用性、真实性、机密性、完整性、和隐私性等基本安全性要求。

  (1)可用性。RFID系统应当是符合通用协议的要求,原则上不能使用过于复杂的算法或过度的硬件开销,否则资源和功耗有限的电子标签是无法实现的;但同时也应该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标签信息的安全,防止攻击者对标签进行恶意的信息读取或篡改。终端客户的RFID标示一般内置于SIM卡中,如何找到资源消耗和安全性之间的平衡点更是无法回避的问题。

  (2)真实性。电子标签的身份认证在RFID系统中至关重要,攻击者可以通过非法手段获得标签的信息,进而复制或伪造标签,欺骗读写器。目前的RFID系统一般使用这样的身份认证机制:RFID标签只有验证读写器合法后才发送自身的信息,而读写器只有通过标签的身份认证后才能确信消息是从合法的电子标签发出的。在3G移动支付系统,不仅终端客户与商家之间要进行双向认证,而且运营商与终端客户和商家之间也要进行双向认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证各方的真实性。

  (3)机密性。目前的RFID系统中,读写器和标签之间的通信是通过无线电磁波传输的,未使用安全机制的RFID系统几乎没有秘密而言。在3G移动支付中,手机中的SIM卡电子标签中所包含的信息关系到消费者的隐私权,这些数据一旦被攻击者获取,消费者的隐私权将无法得到保障。

  (4)完整性。在支付的通信过程中,数据完整性能够保证合法商家得到的信息在传输过程中没有被攻击者篡改或替换。

  (5)隐私性。目前的RFID系统受到位置保密或实时跟踪的威胁。通过读写器能够实时跟踪带有不安全标签的个人,并对得到的数据分析后,就可以获得使用者的喜好和行踪等个人隐私信息。

  首先简要介绍了RFID系统的基本组成,并分析了RFID系统的安全攻击手段;站在3G移动支付的角度上,研究了3G移动支付中的信息安全需求,最后设计了一个基于3G的RFID身份识别安全解决方案。

关键词3gRFID技术前沿身份识别系统安全
分享到:
提示:试试"← →"实现快速翻页

征稿:

为了更好的发挥CPS中安网资讯平台价值,促进诸位自身发展以及业务拓展,更好地为企业及个人提供服务,中安网诚征各类稿件,欢迎有实力安防企业、机构、研究员、行业分析师。投稿邮箱: tougao@cps.com.cn(查看征稿详细)

品牌推荐

排行榜

24小时 本周 本月
论坛热点 最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