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防人上中安网!

关注我们  

安防网 >> 一卡通 >> 智能卡

物联网安全存隐患 RFID标准存隐忧

2009-12-24 10:12:44 来源:中国计算机报 作者:lan 责任编辑: xiaolan 收藏本文
  王立建说:“任何战争都是为了经济利益,如果一个国家能够用其他手段达到其经济目的的话,为什么还要劳师远征、大动干戈、损兵折将呢?”


  专利:标准背后的经济杀手


  俗话说得好:“无利不起早”。这些商业化的RFID国际标准组织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乐此不疲、起早贪黑地推广RFID标准,绝不是来做公益事业的。


  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知识产权高级咨询师于鹏介绍说,RFID论坛的主要成员是业内数家超高频RFID公司,他们已经形成专利池,而且还通过了美国商务部的审查,从而避免了涉嫌垄断。专利池建立起来后,收费力度更大,该论坛已委托Sisvel公司代理收费。


  在音视频行业,Sisvel可谓是大名鼎鼎。2007年3月中旬,德国汉诺威电子展开幕在即,德国海关应一家意大利公司提供的参展中方音频企业涉嫌侵犯知识产权的信息,突然对华旗等12家中国MP3厂商的展台进行了搜查,上百款展品遭到德国海关查扣。在让中国企业和消费者体验到专利厉害的同时,这家名为Sisvel的意大利公司在中国也一夜成名。Sisvel后来向华旗道歉,但这已是后话了。


  Sisvel自己并没有专利,专门在知识产权领域以替人收钱讨账为业。多年来与国内音视频领域企业的交手,令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此番替RFID论坛“办事”,来者不善。


  张革军表示,RFID的核心技术标准在空口协议上,因此空口协议也就是专利收费的重地。目前RFID的空口协议是由欧美企业提案并通过的,其知识产权授权的情况还不明朗。但在目前市场规模小的情况下,国外组织大力推广其标准,绝口不提知识产权费,一旦市场、产业规模放大,以后的发展就很难讲。比如说,EPC的空口协议已经被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所接受,尽管目前并不收费,但权利人并没有承诺永远放弃权利。


  “国外企业在DVD行业发展初期,通过较高的关键零部件价格挣取利润;而在我国DVD企业逐渐掌握了相关核心技术后,又通过加紧收取较高的专利许可费用,紧紧扼住了我国缺乏核心知识产权企业的脖子,赚取了超额利润,而我国企业始终处于行业底层打工者的地位。”张革军表示。


  “国外专利权人深谙养税源之道。他先培植这个市场,等市场一旦形成一定规模后,就开始坐收专利费。”王立建说。


  抗衡:标准与标准的博弈


  知识产权上的竞争只有专利对专利、标准对标准,除此之外,别无他途。


  但是,我国企业在RFID核心专利上与国外企业相比差距明显。杜江表示,在1985年9月10日至2008年9月10日期间,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开的中国专利中有7200件RFID相关专利,其中外国公司在华申请的专利为3516件,约占总数的49%。但是,在其中5333件发明专利中,外国公司为3493件,而我国只有1840件。


  在这种情况下,单凭专利的单打独斗是难以抗衡的。这样,标准就成为抗衡的唯一手段。


  美国针对条形码的应对策略值得借鉴。王立建介绍说:“条形码标准最初是欧洲搞的EN标准,当欧洲人在美国推广EN标准时,美国人急了,美国是个市场大国,凭什么在自己市场上卖东西还要向你欧洲人交钱?于是,美国搞了自己的条形码标准UCC,并在北美市场上推广,最终,欧洲人不得不让步,EN和UCC两个标准合二为一,成为现在的EN/UCC条形码标准。”


  王立建认为,核心专利少并不可怕,关键是干不干。如果下大力气去研究,不仅可能绕过别人设置的核心专利障碍,而且会产生自己的新标准。只要干出几个核心专利来,话语权就掌握在自己手里了。比如说WAPI标准的话语权主要在于其安全方面的核心专利。


  于鹏建议说,应该在自主的RFID标准上建立自己的专利池,遇到需要的国外专利时,可以吸收进来,通过专利池资费政策,降低国内企业在RFID知识产权上的开销,而中国市场巨大,不怕国外专利不进来。


  在RFID标准上,一些专家学者甚至院士都在强调互联互通互操作,与国际接轨。对此王立建表示:“互联互通是靠技术机制来实现的,而不是靠标准来支撑的。否则,我们有了TD-SCDMA,为什么还要CMDA2000和WCDMA?这三种标准的互联互通是靠技术机制而非标准实现的。”


【想第一时间了解安防行业的重磅新闻吗?请立即关注中安网官方微信(微信号:cpscomcn)——安防行业第一人气微信,万千精彩,千万不要错过!!!

中安网官方微信

提示:试试"← →"实现快速翻页

网友评论

共有0条评论  点击查看全部>>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无关。

24小时阅读排行

本周阅读排行

订阅邮件
安防速递

每天三个要闻,知晓行业关键

E 周 刊

一周事,一朝知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