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银行支行一位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工行手机银行的加密手段很先进,在进行交易时要使用电子银行口令卡进行身份认证,灵活控制对外支付。在办理开通手机银行业务时,会预留一个信息,作为“暗号”,当客户登录手机银行后,在网页上会出现自己预留的信息,“暗号”不对,应立即退出,并与工行联系。
交通银行有“客户身份验证”和“操作超时保护”等,首先只有绑定的手机号码才能登录手机银行。其次登录时,还需输入手机银行登录密码。为防止恶意试探密码,交行设置了密码错误次数累计限制,当累计错误次数超过6次,手机银行密码将被置为锁定状态。
建设银行则将客户身份信息与手机号码建立了唯一绑定关系,客户每次退出手机银行之后,手机内存中关于卡号、密码等关键信息将会被自动清除,而交易信息和账户密码等内容只保存在银行核心主机里,不会因为手机丢失而影响客户的资金安全。
另外,招行有图形验证码机制,防止程序自动试探密码,还有密码错误次数过多自动锁定账户,以保证用户安全。
链接
用户顾虑:没有密码保护 丢失无法挂失
在此之前,“手机钱包”的应用领域仅停留在话费充值或购买点卡等网上小额支付,而升级后推出的新“手机钱包”业务则在多个领域内增加了现场刷卡支付功能。那么,现阶段的“手机钱包”业务究竟带给消费者怎样的“刷手机买单”感受?消费者对于轻松、快捷的手机支付服务又为何心存顾虑?
事实上,用户对手机钱包虚拟账户进行充值存钱后,钱款首先到达手机中的“我的支付账户”,从“我的支付账户”转入“我的钱包”,就如同消费者从银行取钱后放入自己的钱包口袋中,从“银行”取钱肯定是有“消费密码”保护的,而钱款在到达自己的钱包后,用户再从钱包里掏钱,就随用随取。也就是说,从“我的支付账户”到“我的钱包”这一过程,是有个人设定的消费密码保护的,但是到达“我的钱包”后的金额,便没有任何保护了。
“把手机往收款机的特定部位一放,没有最后的消费密码保护,‘嘀’的一声钱就被划走,而且手机都是随身携带,一旦失窃,挂失后能否找回‘钱包’的损失?如果没有安全保障,那么再有吸引力的支付手段我都不会去轻易尝试,或者仅仅是二三十元的小额尝试。”在外企工作的李先生表达了他的担忧。
工行理财师李敏表示:“手机支付服务的潜在用户最为担心的便是安全问题,手机钱包要想在消费者心目中建立起与现金、信用卡同等的支付地位,安全隐忧无疑是个大问题。”
尽管可以参考手机钱包在国外较为成熟的成长经验,但目前对于如何杜绝因手机丢失给“手机钱包”用户带来的损失问题,移动客服10086表示,目前一旦手机丢失,那么“我的钱包”里的“钱”将无法追回或补偿,与一同丢失的手机钱包专用RFID—SIM卡一样,需要重新花费150元补买,并重新对账户充值。
“刷手机买单虽然便利,不过也有一些局限性。比如目前手机钱包在超市内刷的金额还是有一定限制,但一般超市五百元以内的交易还都没有问题。”物美方庄店营业员表示。
【想第一时间了解安防行业的重磅新闻吗?请立即关注中安网官方微信(微信号:cpscomcn)——安防行业第一人气微信,万千精彩,千万不要错过!!!
网友评论
共有0条评论 点击查看全部>>24小时阅读排行
本周阅读排行